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网上团校

知识焦虑症、信息焦虑症......“知识付费”能帮我解决吗?

青年观

没有人愿意落后。

“知识焦虑症”和“信息焦虑症”

尤其是萦绕在中国青年人群体中的两个关键词:让大家更卯足了劲往前跑。

        知识付费,适时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一次赞赏、一场在线语音讲座、一个付费课程......我们身边为知识、为内容付过费的人,越来越多。

        但,人们究竟为了什么而付费?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知识付费呢?知识付费背后的产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

是指内容创造者将书籍、理论知识、信息资讯等知识与自身认知积累融合,并对其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后梳理转化成标准化的付费产品,借助知识付费平台所搭建的付费机制与业务模式传递给用户,以满足用户自身需求的创新产业形态。

        来源于Analsysy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2017年,新入局者也纷纷跟上。

用专栏订阅、付费课程、内容赞赏、有偿问答、社群等形式实现内容变现。知识付费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新风口。

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界扎堆进入,布局各自的内容价值平台。各路人马迭出高招,

        新榜发布的2017内容创业白皮书指出内容创业草根时代终结,精耕细作的机构化时代已经来临,从内容形式、商业模式到产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

去年我国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约占到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

“没时间”与“自我提升”

从用户需求来讲,知识付费瞄准了人们在之间的摇摆与焦虑感,催生了为成长买单的购买行为。

知识的极大丰富与思考能力没有同步提高之间的矛盾。

但大多数知识付费用户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用户想获得思考能力的提升,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知识付费的发展

        本部分观点来源于人民网-传媒频道 李黎丹

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程度无疑是其变现困局的关键因素。

基于“兴趣和发现”建立起来的豆瓣,是国内较早尝试知识变现的先例。豆瓣社区曾经试水电商,也推出过线上购票业务和付费版豆瓣FMPro以及付费电子书等业务,但基本上都未能形成持续盈利的模式。虽然其中的原因涉及很多方面,

移动支付的成熟为知识付费提供了基础,而用户消费习惯的改变则为知识付费的爆发提供了需求市场。

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工具在线上线下的持续渗透,移动支付越来越成为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对于“内容”和“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正在发生转变,越来越倾向于好的商品、有品质的服务和有质量的信息,信息获取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漫无目的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选择行为更为成熟。这一切改变使“知识付费”呼之欲出。

        2015年3月13日,果壳推出一对一的咨询应用“在行”,用户可以约见不同领域的行家,通过线下一对一咨询的方式,获得各领域行家的经验和针对性指点。同年5月《罗辑思维》团队推出以知识生产者为主导的知识分享平台“得到”。一年后用户总人数达到 558.4 万人,每天增加2 万,日活跃用户 45 万,专栏累计销售144 万,专栏平均日打开率占 30% 左右。

        2016年4月1日,知乎也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值乎,采取语音回答的方式付费收听。推出“值乎”后不久,知乎又于 5 月 14 日推出了另一个实时问答产品“知乎 Live”,截至 2017年 1 月,已有超过有 200 万的用户参与了 Live。

        仅仅相距一天,果壳紧随“知乎 Live”推出了“分答”,马东、王思聪、李银河、罗振宇、章子怡等众多名人及健康、理财等垂直领域的知名人士都开始在分答付费语音平台回答各类问题。上线仅42天,就获得了1000多万的授权用户,其中付费用户超过100万,交易总金额超过1800万,复购率达到43%。

        6月6日,喜马拉雅 FM 开始尝试付费订阅,由前央视主持人马东携手奇葩天团的《好好说话》作为首个付费节目上线。《好好说话》推出的当日,就售出了25731套,销售额突破500万。

作为知识付费平台的四种模式,带领了知识付费的新一轮发展高潮。

至此,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 FM”,语音问答平台“分答”,知识分享社区“知乎 live”,知识订阅产品“得到”,

对于“知识付费”评价不一

◆ 外国网友

        大家一定都经历过被洋节日刷屏支配的恐惧吧?就在几天前,一个中国节日反其道行之,在海外刷屏。令人惊讶的是,它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这个由国内某音频分享平台龙头发起的“123知识狂欢节”,在短短2天内占据了200多家外媒的版面。

        根据对外宣传的资料,这是首个以内容为主题的购物节。期间,很多风靡网络的“名人课程”纷纷上线,实现了1.96亿交易额。

这体现了中国人对知识的尊重,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知识买单,这无疑是个好现象。

当然,外国友人们惊讶于知识狂欢节交易数据。有的人说,

        Quora被誉为“美国知乎”,但除了传统的广告业务外却无法在知识付费领域有大的斩获。

        2007年,Quora曾推出knowledge prize功能,顾名思义,提问者提供赏金,寻求问题答案。但推出后,这项功能的成绩却并不耀眼。

对于知识付费来说,中国似乎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片沃土。

或许以此次的刷屏为苗头,知识狂欢节就是下一个正在海外崛起的“中国智造”。

移动互联网时代,咱们正在多处进行弯道超车,无论是移动支付还是这次的知识狂欢节提到的“知识付费”概念,都是类似体现。

◆网友:

@田艺苗某知识付费平台主播:

        我们这个年代信息爆炸。各种垃圾信息推到眼前,一大早几十个未读信息要跳出来,还有几十个APP上面,有各种推送,所以你会觉得每天被各种信息塞满了。

        所以如何去选取有效的信息,选取对你有利对你有用的知识,其实是很重要的。我平时去书店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天呐那么多书,到底选哪一本好,你可能三辈子都看不完。所以我就觉得特别需要一个专家,各行各业的专家把各种信息给它归纳总结梳理出一个体系出来,教给大家。或者给你挑选出来值得看的书,经典的书。所以我觉得这个年代知识付费这个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每个人都需要去学习。

@张永昶 某知识付费平台副总裁:

        我们觉得这一波知识付费内容上有一个特点,就是经过别人咀嚼,包括重新包装过。

        我们说这些知识它还是那些知识,以马东的《好好说话》来举例子:沟通学其实很早前就有,谈判学也有。但是原来都是很厚的一本书,今天马东他们团队把这些书拆解成很多小案例,一个一个点把它给揉碎了掰开来喂给你听。所以它相当于是一个口服液,它是更加融化、让你容易吸收的这么一种方式。

        相比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要的爆发。

@Phebe 喜马拉雅FM用户:

        最直观的我觉得买任何东西,其实内心是有一个痛点的。痛点在于这个课程是否值得我去购买?

        我购买是因为它只需要5分钟。其中最大的一个触动是在于它每天可以给我一个新的思路。

        因为当我去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特别是不知道方向的时候,其实挺难的。在得到思路引导之后,我觉得有一种打开天窗的感觉,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特别好的。

◆警惕“知识付费”让你丧失思考能力

        本部分观点来源于人民日报 张贺

        知识付费的出现与流行凸显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既体现了付费者可贵的求知热情,又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谓双赢。

        但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思考的一个特征就是慢,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有所得。而这与互联网特性是相矛盾的。

        有了互联网这个无所不知的老师,我们还需要思考吗?有了知识付费平台,我们还有必要自己寻找答案吗?古人曾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把思考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时代滚滚向前,人人需要进步。你,愿意为知识而付费吗?